美国又挥起了关税大棒,这次砸在了印度头上。
特朗普政府正式宣布对印度商品加征25%关税,理由很简单——印度买了太多俄罗斯石油。这可不是普通的贸易摩擦,而是全球首个因购买俄油而遭美国制裁的案例。更值得玩味的是,就在此前,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还对中国放话:如果继续买俄油,就等着惩罚性关税吧。
但美国可能低估了对手的回应速度。
中俄两国国防部同时宣布,8月将在日本海举行"海上联合-2025"军演。这显然不是巧合,而是一记直截了当的反击。
莫迪(资料图)
这场围绕能源的博弈,早已超出了简单的贸易战范畴。它关乎全球能源秩序的洗牌,关乎美元霸权的松动,更关乎未来国际格局的走向。
先来看看印度这个"出头鸟"的处境。
展开剩余76%特朗普的制裁来得并不突然。早在7月30日,他就在"真实社交"平台上放话,威胁要对印度商品加税,甚至用上了"死亡经济体"这样的字眼。8月1日,他又对记者说"相信印度会停止购买俄油",结果三天后关税大棒就砸了下来。
美国的理由看似充分:印度不仅大量进口俄罗斯石油,还转手倒卖赚差价。数据显示,2023年印度通过转售俄油获利约50亿美元。
但印度的回应也很硬气。外交部发言人直接翻旧账:"当初是你们美国鼓励我们买俄油的!"这话不假,俄乌冲突初期,美国确实希望印度多买俄油来稳定全球市场。更绝的是,印度还反将一军:"那些批评我们的欧洲国家,自己不也在偷偷买俄罗斯能源?"
莫迪(资料图)
莫迪的态度更值得玩味。他在公开讲话中强调:"在全球经济动荡的背景下,印度必须保护自身利益。"这话看似平常,但结合特朗普的"死亡经济体"论调,分明是在隔空叫板。
面对美国的压力,印度采取了"两手策略":国有炼油厂暂停新的俄油采购,同时悄悄研究伊朗和委内瑞拉的替代方案。但谁都清楚,要完全切断俄油供应,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。
如果说印度是被迫接招,那中国的反应就是主动出击。
美国威胁对中国实施关税时,可能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:中俄能源贸易已经构建起了独立的金融闭环。2024年的数据显示,中俄能源交易中人民币结算比例飙升,完全绕开了美元体系。
更让美国头疼的是实体能源网络。相比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的海运石油,陆地管道几乎不受外部制裁影响。
中国的反击来得又快又狠。就在美国放话后,中俄宣布了"海上联合-2025"军演的消息。这次演习有三个特别之处:首次明确以"西太安全威胁"为主题、重点演练防空反导、演习后将继续联合巡航。
莫迪(资料图)
选择在日本海附近演习,明显是冲着美日同盟去的。日本防卫省果然坐不住了,紧急派舰机跟踪监视。这种过度反应恰恰证明,中俄的军事合作戳中了某些国家的痛处。
别忘了,普京马上就要访华了。这可不是普通的礼节性访问,而是带着实质性议程来的。2024年中俄双边贸易额已经突破2400亿美元,创下历史新高。
这场博弈的背后,是旧秩序与新力量的激烈碰撞。
美国的制裁逻辑建立在三个假设上:美元不可替代、军事威慑有效、盟友会跟风。但现实给了它一记耳光——欧盟最新制裁方案悄悄删除了"禁购俄能源"条款;德国企业公开表示"不会跟随美国制裁中国";沙特、印度等国加速推进去美元化结算。
更讽刺的是,美国想用制裁切断俄罗斯能源收入,结果中印等国的采购反而稳住了全球油价。2022年制裁最严厉时,国际油价涨幅控制在15%以内,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印度等国增加了俄油进口。
中俄的反制策略提供了一种新范式:用本币结算破解金融制裁,用陆地管道规避航运封锁,用技术合作突破科技围堵。这套组合拳下来,美国的制裁大棒越来越像一柄双刃剑——伤敌八百,自损一千。
当印度成为第一个因购买俄油被制裁的国家时,它可能没想到自己正在见证一个时代的终结。美国的单边主义越来越力不从心,而中俄构建的"能源-金融-军事"铁三角正在改写游戏规则。
发布于:江苏省倍享策略-股票平台哪个好用-免息炒股配资-配资中心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